第一次養魚就上手,飼養與愛護同步進行(上)(莊嘉宏)

大家從小應該多少都有去業是撈金魚的經驗,撈到的金魚往往也順勢帶回家養。因此多數小孩都會遇到人生中第一次養魚該怎麼辦的問題。

魚類不像貓狗能夠透過聲音或行為向飼主表達需求或情緒,因此反而需要更用心的照料。為此,小編特別上網查找相關的養魚知識,協助大家第一次養魚就上手,讓飼養與愛護同步進行~

以下文章節錄自<全國教師總公會 教育專業實踐網>

魚是生命,沒有懶人養魚這種事情

    養魚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麻煩,所以市面上都會標榜懶人養魚來吸引消費者,但作為水族人,我們必須大聲呼籲:魚隻是生命,每個生命都需要好好被對待,懶散的飼養對生命來並不是尊重的態度。所以,若幼師想要進入養魚的領域,務必要拋棄這個觀念喔!

魚好多很美麗?其實魚隻很痛苦!

    魚缸內有滿滿的魚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面,但所有的美麗背後都需要辛苦的付出,要進行高密度的飼養,需要有良好的過濾系統以及勤勞的維護,這些都不會是初學者可以做到事情,高密度的飼養,對魚來說也是非常的壓迫。想想幼兒園內的班級人數吧!如果有機會,你希望待在30人還是24人的班級呢?寬裕地飼養密度,比較能造就健康幸福的魚兒! 

養魚需要的水質

    水質是養魚最重要的基礎,看似透明的水質裡面卻可能有很多對魚隻有害的物質,只是肉眼看不到。我們生活中的自來水其實就是很好的水質,但當中的氯對魚隻有害,需要經過曝氣(靜置1天左右)才能導入魚缸,對魚隻較安全。

認識水中的毒素與解方:氨與硝化菌

    魚隻的吃喝拉撒都在魚缸內,我們可以想像,如果魚缸的水沒有過濾,魚隻就整天泡在自己的大便跟尿尿當中,要活下來並不容易。因此要為魚隻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過濾系統,才可能活得健康。

    硝化菌正是一種可以分解氨的細菌,魚隻要能活得好,就一定需要有硝化菌的生態,水族界有句話:「養魚之前先養水」。這養水就是建立硝化菌的過程。硝化菌普遍存在水中,有足夠的時間跟適合的空間就能讓他們生存,硝化菌需要有附著的空間,所以多孔隙的材質就是他們最好的住家,因此選擇適當的濾材才能夠建立好硝化系統,讓魚隻有乾淨的水質可以存活。

基礎的過濾系統與濾材

    魚缸的過濾基本可以分為三層,有其不同的作用。第一層會採用白棉,阻隔魚隻的大便跟顆粒較大的髒物,屬於物理過濾的功能;第二層是密度較高的生化棉,具有阻隔顆粒較小的髒物與初步培養硝化菌的功能;第三層就是多孔濾材,主要功能在培養硝化菌。

    一般最常看到的外掛式過濾系統,通常只具有初步的物理過濾,對於培養硝化菌沒有太大的幫助,因此僅適用於30公分以下的魚缸,若想要更大的魚缸,就需要有更好的過濾系統才可以。我個人推薦上部過濾器,不只系統功能強大,由上而下的水流,亦能提高魚缸的溶氧量!

換水的頻率

    雖然有過濾系統,但魚缸畢竟跟自然環境不同,生態系統沒有那麼完全,仍是需要有外部的水定期注入,才能維持乾淨的水質。

    許多人都會詢問,到底多久該換水才好,其實要看整體魚缸的環境、餵食頻率與生態系統,也要根據所在地區的水質狀況而定,答案從每天換水到一個月一次都有。甚至日本人還發展出了盆缽養金魚的概念,透過正確換水的步驟,就算用盆缽,也能把金魚養得很好!

    普遍而言「魚缸越小、餵食越頻繁、過濾系統偏弱、沒有設置水草」這樣的狀況,換水的頻率就可以高一點。以幼兒園的情境來說,魚缸大概會介於1-2尺缸(30-60公分),如果有設置好過濾系統,每日少量餵食,其實1週換一次水是差不多的,每次可以換約一半的水,保持水質的乾淨。

1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