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傳統喪葬習俗中,火化是一種常見的遺體處理方式,然而,近年來一種新興的寵物殯葬方式「水化」正在逐漸受到重視。當Alice小姐面臨與陪伴18年的愛犬DouDou告別時,她選擇了這種較為溫和的處理方式,以水化來代替傳統火化,避免了火化過程中讓DouDou感受到「熱」。
什麼是水化?
水化,也稱為鹼性水解,是一種透過化學過程將遺體分解的技術。寵物遺體被置於特製的金屬容器中,注入鹼性溶液(通常為95%的水與5%的氫氧化鈉),然後加熱至90至95度。在此過程中,遺體逐漸分解,僅剩骨骸,這些骨骸之後會被磨碎並交還給飼主。這項技術在美國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已合法應用於寵物遺體的處理,有些地區甚至擴展至人類遺體。
水化是否更環保?
與傳統的火化相比,水化被視為一種更環保的選擇。火化過程需要高達800至1000度的高溫,消耗大量能源,並釋放大量碳排放。相對之下,水化過程中並無碳排放。根據水化設備製造商的估算,水化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火化減少約35%,而能源消耗則降低了90%。
環境部的評估也表明,水化後的廢溶液經過適當處理後,可以安全地排入下水道系統,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。這一技術目前在台灣已獲得部分地方政府的接受,但具體的合法性依各地規範而定,例如桃園市僅允許火化,而高雄市則允許其他經中央核准的處理方式。
台灣對於水化的法律規範
台灣目前的寵物殯葬產業由中央規範,但對於具體的遺體處理方式,各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規定。農業部動物保護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,農業部支持各種減輕土地使用壓力的環保葬形式,但對於水化等新興技術,仍需審慎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。
結語
隨著寵物成為家庭中重要的一員,如何以更環保和人道的方式告別它們,成為越來越多飼主關注的問題。水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殯葬技術,雖然在環保方面顯示出優勢,但其推廣仍需考量到各種環境和法規因素。在未來,飼主可能會有更多選擇來安葬心愛的寵物,讓它們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。